以現代醫學眼光看客家習俗

三年前苗栗縣政府辦了一件五十年來縣政史上的一大盛事重修苗栗縣志。筆者有幸恭逢其盛,並負責衛生志的編纂。在纂寫衛生志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特殊的現象,包括本縣死於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的比率,明顯高於全國。惡性腫瘤、糖尿病和慢性肝病的死亡率亦較全國為高(如附表)。因苗栗縣居民中,客家族群所佔比率達六、七成,為全國所有縣市中最高者,於是引發筆者對客家習俗與現代醫學的聯想及探討兩者之間關係的動機。

客家族群的人格特質和生活習慣,包括勤勞、節儉、忍耐、保守,這些習性,世代相傳,在生理及心理上都會對健康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兹就這些客家人的特質及習俗與現代醫病生態的關聯試作分析。

刻 苦耐勞固然是一種美德,但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上,卻違背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和預防重於治療的原則。客家人通常遇到身體不適,總是一拖再拖,不肯輕易就醫, 因此往往把小病拖成大病。諸如腦血管、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早期大都會有輕微症狀出現,可是大部分的客家人為了省錢,總是以為忍耐一陣子就熬過 去了,再加上最近標榜的擇不善而固執的客家「硬頸精神」就越發不可收拾了。

至於保守、害羞更是客家婦女的通病,有了婦女病,往往諱疾忌醫,因為怕見笑於人,總是輕易不讓別人知道,更不要說是求醫了。像是常見的子宮肌瘤導致異常性出血,非得到嚴重貧血,甚至昏倒了才會上醫院。至於子宮頸癌或乳癌,到末期才被發現的更是屢見不鮮。

節 儉也是客家族群的特性之一,老一輩的客家人總是不輕易丟棄食物,有時候即使是發霉的穀類、豆類或是醬菜都捨不得丟掉,這些食物會產生黃麴毒素而導致慢性肝 病及肝癌。客家有句諺語說「錯食莫錯喪(音同爽、丟棄,浪費之意)」這在以前食物缺乏的年代,往往被奉為圭臬,因此寧願撐著肚子,還是不忍丟棄剩餘的食 物,於是家庭主婦的胃腸就成了裝剩飯剩菜的垃圾桶,真是要不發胖也難。

客家人的飲食習慣有:鹹、 香、肥、陳、燒、熟等六大特點,這些和健康情況也有密切的關係。可能為了節省,亦或勞動量大,出汗多,客家菜總是特別鹹。可是現代人運動量減少、重口味已 養成,積習難改,依然吃這麼鹹,久而久之,造成了高血壓及血管、腎臟方面的病變。焢肉是客家的名菜之一,幾乎沒有客家人不喜歡的,而焢肉強調的是一定要帶 有部份的肥肉才好吃,可是動物性脂肪,容易引起血管方面的疾病。因此客家人中風和心肌梗塞的比例高於其他族群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近二、三十年,國內經濟起飛,民眾物質生活大幅改善,造成營養過剩,勞動量反而減少,所謂「吃好又做輕可」的現象。再加上客家諺語說的:「有食莫放過,有事慢慢做」的觀念,超重及肥胖的比率普遍增高,高血壓、糖尿病、大腸癌、乳癌及其他全身性疾病的發生率亦隨之提高。

大部份客家人喜歡吃滾燙的食物,尤其是熱湯。筵席中有趁熱吃的習慣(趕燒)。但是經常進食高溫或冰冷的食物容易引發食道癌和胃癌。春節期間一­­­­再回鍋的長年菜也是客家人的特殊嗜好之一。在從前沒有冷藏設備的年代,剩菜容易腐敗,吃剩菜往往引發胃腸道感染。五、六十年前,抗生素未被普遍使用時代,胃腸炎的死亡率可是所有死亡原因中佔第一位的呢!

以 上看來,好像客家習俗對健康的影響都是負面的,其實也不然。熟食就是好習慣,因此客家人罹患寄生蟲及腸胃道疾患的比率較其他喜歡生食的族群為低。客家婦人 產後有坐月子的習慣,生過小孩有一個月的調養時期,這段時間內每天吃麻油鷄,關在房中照顧嬰兒,其他事可以完全不管。除了吃麻油鷄,喝鷄酒可補充奶水外, 客家人坐月子,還有一個其他族群少見的特點,就是以燒開的水降溫後再用來給婦產或嬰兒洗澡。這在降低當時具有高死亡率的產褥熱及新生兒臍帶感染,居功厥 偉。

客家婦女懷孕時忌提重物,忌登高處以預防流產,這些都符合現代醫學觀念,但把新生兒先天性異常如:兔唇、先天性肛門閉鎖,怪罪懷孕時期在房間內亂釘鐵釘或裁剪衣物,甚至牽拖清理豬欄、牛欄就純屬迷信了。

另 外筆者從小時候聽到的一些客家諺語有一些小發現,順便提出與諸位分享。「吃鹹吃甜會臭腳臁」這是老一輩的人常用來教小孩子不要同時吃甜和鹹的東西,讀醫以 後才發現,原來講的是糖尿病,因為糖尿病首先發生變化的是神經和血管,神經感覺遲鈍,口味便開始變重,喜歡吃甜食或較鹹的食物,而由於感覺遲鈍,足部容易 受傷,一旦受傷,傷口癒合困難,常導致潰爛,即所謂的「臭腳臁」。

另外一則諺語謂「苦到痾痢肚」,以現代醫學眼光看來,也有它的道理。人到苦時,自然精神鬱卒、緊張,近代醫學證明,大腸急躁症就是因為精神緊張而引起的腹痛及腹瀉。當然經濟條件差的人,飲食條件也差,胃腸發炎的機率也較高,這又是這句諺語另外一種解釋了。